召南·野有死

先秦·诗经

野有死鹿,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小树,野有死鹿。白茅包裹捆扎,有女如玉。
舒而舒缓、从容不迫样兮,无同“撼”,摇动女子佩巾兮,无使长毛、多毛狗吠。译文: 山野有死麋鹿,用白茅草包裹。小伙藉以求婚,姑娘也思嫁。
树林里有小树,山野里有死鹿。白茅草捆成捆,姑娘颜如玉。
从从容容、缓缓地,不要动我佩巾,也别让长毛狗儿叫起来。
品读:

一般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情窦初开,两相愉悦,在夜幕的掩盖下,躲开家人的视线,悄悄地与情人约会,《野有死麕》记载下了热恋男女幽会中的冲动与激情。

初民社会,男子向女子求婚,往往会猎取野兽,献给女子。一方面通过狩猎动物展现自己的勇敢与力量,另一方面表示完全可以支撑得起整个家庭的温饱。如果女子接受了猎物,就可视为接受了男子的求婚。诗中的女子收到了一只用白茅包裹好的獐子,美丽的姑娘有了自己的爱人。

夜幕下的故事总有些神秘,男子来到女子家旁边偷偷约会自己的爱人。女孩子的家人都应当睡着了。月光皎洁,美人如玉。

要慢慢悄悄地说话,不要发出太大声响,不要让家人听见。热恋中的男女相见了,总有说不完的话。不要解开我的佩巾,不要惊动了我们家的长毛狗。情浓之际,女子仍不忘提醒身边的爱人。

热恋特别是定过婚约的男女,总喜欢在夜幕下久久的幽会,偶偶私语,耳鬓厮磨,倒也是常态,勿需任何人的当头棒喝。但我们需要谈到另外一个话题,那就是责任与能力。《野有死麕》中男女虽然亲昵,但他们具备了承担责任的能力。一头獐子并不是一个戒指,也不是简单的承诺,而是一个象征,一个可以让爱人不会忍饥挨饿,不会露宿街头的象征,而这恰恰就是一个家庭的基石。

一次不需要责任与能力,只会放纵的幽会往往会是两个人的爱情坟墓。

国学故事:杨生狗

晋朝太和年间,广陵人杨生养了一条狗,特别疼爱它。不论到哪儿都会带着它。一次,杨生喝醉了酒,摇摇晃晃走到一片草地中,倒头便睡着了。那时正值冬天,野火四处燎原,寒风呼啸,火借风势,迅速燃烧了过来。狗围绕着杨生不停嚎叫,但杨生仍沉醉不起。那只狗见情况紧急,四处一望,看到前面有一坑水,赶紧跑到水坑里,浸湿皮毛,洒在杨生周围的草丛上。如此往复不停,终于将周围的草全部沾湿了。大火袭来,始终未曾烧着杨生周围的草。等他醒来,看到周围的一片灰烬,看到身旁的湿草和小狗,一下子明白自己大难不死,全亏了自己小狗。

文化常识:狗的别称

狗在古代的别称有:犬,戌,尨,庞,豺舅,地羊,黄耳,韩卢等。尨在《诗经》的这首诗中便是如此称呼。豺舅,在《尔雅翼》中解释说,狗是豺狼的舅舅,豺狼遇见狗,就会跪下来作拜见状,所以称为豺舅。地羊是古方言中狗的异名。黄耳,起初是西晋著名诗人陆机的一条狗,曾为陆机不远千里传递家书,广为世人传颂。韩卢,原指战国时韩国善跑的黑狗。现在这些名称都已经是狗的泛指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