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广

先秦·诗经

单相思的哀歌
南有高大木,不可(在树下)休息语气词游玩女,不可求思。广矣,不可泅渡思。矣,不可乘小舟
(到尽头)
思。
翘翘杂乱柴草,言荆条。之子于出嫁,言喂(牲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蒿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译文: 南方乔木幽,荫凉不得休;汉水有女游,窈窕不可求。|汉江水泛流,|江流去悠悠,|
柴草绿油油,楚荆割无休;此女要嫁走,秣马早管够。|      |      |
柴草绿油油,蒌蒿割尽有;此女要嫁走,驹马喂满厩。|湍急愁渡泅;|舟小难尽头。|
品读:

一位砍柴的樵夫,路遇一位即将出嫁的女子,顿生爱慕之情。他明知这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单相思,便以一首山歌唱出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

性爱总是自私的,并且常常是功利的。男子见到漂亮女子总会动心,女子见到英俊男子也会动情。由动心、动情想到占有、嫁娶婚姻,这便是功利的态度。再进一步,当得知自己所倾慕的人将为或已为别人占有时,便会妒忌,吃醋,甚至采取行动做出蠢事来。

单相思的心境固然可以理解,但如果换个角度,把自己所欣赏的异性对象当作审美对象;摆脱功利的目的和眼光,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她或他,不也是一种选择吗?

单相思的失望和所谓痛苦,实际上是功利欲求遭到否定后的结果。也就是说,一方在事实上不可能把对方拒为己有,自己的欲求注定了不可能实现,在心理上遭受了挫折,于是便以某种方式来作心理上的转移和排遣。

凡胎肉身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很难在两性关系中完全摆脱功利目的的左右,很难采用一种纯粹的、无关功利的审美态度对待另一方。男女双方,要么是情人、恋人、夫妻,要么是陌生人、仇人、敌人。是私欲使恋爱中的人变得狭隘、自私,甚至心理变态。这大概也是两性关系固有的特点?

是的,谁都不愿去培植不开花、不结果的植物。耕耘是为了有所收获。为耕耘之后一无所获而哀歌,完全值得同情。况且,这种哀歌有时竟会很动人,很伟大。

宁静致远的追求

西方浪漫主义追求所谓的“企慕情境”,是指一种可以向往追求却永远不可能达到的意境。中国诗歌境界中同样多有表现,《汉广》便是其中一例。诗中描写了一位樵夫的单相思。这是注定了一辈子的单相思,永无消解可能的单相思。因为,单相思的对象已经准备出嫁了。一首山歌唱出了他内心的失望和痛苦。

汉江上的女子被赋予了水的妩媚和柔美,樵夫只能远远望着。汉水太宽广了,他不可能泅水过去,当面表示自己的爱慕。汉水太宽广了,也不可能乘着筏子渡过去。烟波浩淼的河流因为距离而产生了美,悠悠的流水同时也阻隔了作者进一步提升爱慕的道路。矛盾中的作者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思慕的女子婚嫁。曾经流行过一句话说,我的女朋友要结婚了,但新郎不是我。那是一种心酸,一种无奈的痛苦。在默默无言的愁绪里,隐藏了太多的刻骨铭心的伤痛。

在这首诗中,我们没有看到作者因为单相思的破裂而歇斯底里,也没有看到作者因为伤痛而自暴自弃。虽然我们在这首山歌里也能聆听到作者的淡淡哀愁,但更多的,是平静的宣泄,是默默的祝福。所以这首本应充满痛苦的心情的歌唱,我们却体会到更多的美。

这当中有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人皆有好美之心,男子见到漂亮的女子,女子见到英俊的男子,总会产生心里上的愉悦,渴慕,甚至追求。而一旦上升到追求,便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功利目的,一定要得到一个完美的追求结果。如果是两情相悦,倒也罢了。更多的则是这种单相思,追求一个永远不可能追求到的“企慕情境”。随之而来的,便是痛苦。人们在这种痛苦面前有各种各样的排遣方式。此诗的作者选择的是砍柴割草,在平静的生活中忘却,在淡淡的思恋中祝福,抛弃世俗的功利目的,在审美的愉悦中回味。或许,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