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风·木瓜

先秦·诗经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佩玉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报之以琼似玉黑色美石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译文: 送我木瓜,报以佩玉。非为报答,是永相好之意!
送我木,报以玉。非为报答,是永相好之意!
送我木,报以玉。非为报答,是永相好之意!
品读: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可是倘若据此便认为《抑》的传诵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稍微作一下调查,便会知道这首《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平心而论,由于诗的文本语义很简单,就使得对其主题的探寻反而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轻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说是不甚可取的。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在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本诗,将其视为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我们不妨说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显然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从这一点上说,后来汉代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尽管说的是“投金报玉”。其意义实也与“投木报琼”无异。

木瓜与美玉的交换

一日三秋的煎熬让每个恋人痛苦不已,恨不得天天黏在一起,方能解此遗恨。但事实又绝无可能如此。如何在分离时抚慰对方的心灵,礼物的出现弥补了这个空缺,让两人的爱意在遥隔千里时还能如在目前,接续着缠缠绵绵的情意。

《木瓜》中的瓜、桃、李,各种佩玉,就是他们爱情的象征。

你赠我一个木瓜,我送你一块佩玉。爱的讯息在其中交互流转,爱的情意在其中增温加深。“来而不往非礼也”,传统礼教也有其自身合理之处。爱人之间不自觉契守着礼节的规范,世人生活中,礼尚往来,更是屡见不鲜。久而久之,我们对“投桃报李”体会的更加深刻。甚至说,我们当要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这不单单是礼,更是人性。

礼,除了礼物,还有礼节的意思。礼物尚且是事物,赠送起来可以切切实实帮助对方。那礼节呢?我们早已不需要见面作揖,叩安下跪这些繁文缛节,老套礼法。但我们仍需要尊敬每个人,孝顺父母,需要一切隐藏在繁文缛节里面的精神。

投以木瓜,报以美玉,两者在价值上相去千里,根本没有等价的可能性。但在两个恋人之间,它们都是无价的。在他们眼里,木瓜与美玉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并不看重其物质价值,重在精神,重在象征。

就像《静女》中的红管草,仅仅一束草而已。但爱人所赠,代表了爱人的深沉爱恋,融汇了爱人的刻骨挂念,情真意重,弥足珍贵。同时,也代表了两个人爱情的天长地久,永不分离。

黄金易得,情意难求。物质的浮躁不能沾染爱情的纯洁,一旦玷污,那就不是爱情,而是交易。

国学故事:韩信漂母

汉三杰之一的韩信,曾出身贵族。但楚国灭亡后,沦落街头潦倒不堪。曾在南亭亭长家寄食,然而时间长了,亭长老婆对他心生厌恶,一天大早故意先把饭赶紧吃完。韩信去赶饭,看到锅碗空空,知道自己因蹭饭遭嫌,才受此羞辱。他一句话也没说,闷闷地走了出去。然而人是铁饭是刚,总不可能不吃东西。没有办法,只好到河边钓鱼。这时,一群帮人家洗衣服布匹的妇女(漂母)正好也在河边洗衣。其中一位老妇见韩信面黄肌瘦,饥饿可怜,于是每天将自己的那份饭分成两半,一半留给韩信。就这样毫无厌倦地救济着他,直到洗完衣服,工作完成。韩信感激涕零,对漂母说:如果我将来富贵了,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漂母生气地说:我给你饭吃,是看你实在可怜,不是为了图你报答! 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大乱,韩信起先投奔项羽,不被重用,后归刘邦,立下赫赫战功,帮刘邦平定天下,被封为楚王。韩信衣锦还乡,找到当年的漂母,报以千金,以报答当年的赠饭之恩。

文化常识:古代饮食习惯

古人习惯一日只吃两餐,第一餐叫朝食,又叫饔,进食时间大约为上午九时。第二餐叫餔食,又叫飧,一般是下午四时左右进食。两餐相比,以早上的饭餐较丰富的,下午的则饭量少,而且简单,因为在古代,稼穑艰难,产量不高,加上取火不易,做饭费事,因此晚餐一般只是把朝食剩下的热一热吃吃便算一顿饭。亦有些是在早上故意多做一些,以方便晚上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汉代有些地方已已经一日三餐。古人吃肉,先用匕(一种食器。曲柄浅斗,形状如同今天的羹匙。古代分饭匕、牲匕、疏匕、挑匕四种。形制基本相似,只不过因用途不一,长短大小也有不同。)把煮熟的肉从镬中取出,放到一块俎上,然后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着吃。刀俎是宰割的主要工具,所以古人常用来比喻宰割者。饭在甑中蒸熟后也用匕取出,放入簋簠,移到席上,虽然筷子在周代已有,但主要用来夹羹中的菜。在先秦,吃饭一般不用筷子,而是用手送饭入口。直到汉代,吃饭才普遍使用筷子。古人席地而坐,最初食器直接放在席上。所以至今仍有“酒席”“筳席”之说。后来有了托盘,长方形或圆形,四足或三足,叫案。食器可以放在案子上摆在席上。后世也才有“举案齐眉”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