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

先秦·诗经

哀痛父母生养之恩德无极却不得终养长大貌莪蒿蒿。哀哀父母,生我辛苦劳  。
蓼蓼者莪,匪莪伊牡蒿。哀哀父母,生我劳  。
瓶之矣,维酒器之耻。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无母何恃?出则衔,入则靡至  。
父兮生我,母兮我。抚我我,长我育我  ,
顾我复我,出入怀抱我。欲报之德,天罔极  !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贍养,我独何害  !
南山律律,飘风弗。民莫不穀,我独不终养  !
译文: 又高又大是莪蒿吧?不、是艾蒿。可怜天下父母、生我养我受尽辛劳!
又高又大是莪蒿吧?不、是牡蒿。可怜天下父母、生我养我积劳成疾!
酒瓶空了,是酒坛之耻。伶仃之人孤苦活着,还不如早点死去。
无父谁可仰仗?无母我依靠谁?出门心怀忧伤;进门没了至亲。
父、母啊,是您们生我、养我;抚慰、培育我,成长、教育我;
照顾复原我,出入怀抱我。想报恩无以为报,您们天恩无穷尽!
南山巍峨,山风萧索。人无不奉养父母,独我遭此大不幸!
南山巍巍,山风猎猎。人无不奉养父母,独我未终养父母!
品读:

《毛诗序》说本诗“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只有最后一句是中的之言,至于“刺幽王,民人劳苦”云云,正如欧阳修所说“非诗人本意”(《诗本义》),诗人所抒发的只是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

本诗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朱熹于此指出:“言昔谓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为美材,可赖以终其身,而今乃不得其养以死。于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劳而重自哀伤也。”(《诗集传》)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句中设喻是取瓶罍相资之意,非取大小之义。“鲜民”以下六句诉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与感情折磨。汉乐府诗《孤儿行》说“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从地下黄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产生的想法,而本诗悲叹孤苦伶仃,无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亲情。诗人与父母相依为命,失去父母,没有了家庭的温暖,以至于有家好像无家。曹粹中说:“以无怙恃,故谓之鲜民。孝子出必告,反必面,今出而无所告,故衔恤。上堂人室而不见,故靡至也。”(转引自戴震《毛诗补传》)理解颇有参考价值。第四章前六句一一叙述父母对“我”的养育抚爱,这是把首两章说的“劬劳”、“劳瘁”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如果借现代京剧唱词“声声泪,字字血”来形容,那是最恰切不过了。姚际恒说:“勾人眼泪全在此无数‘我’字。”(《诗经通论》)这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后两章第三层正承此而来,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四个入声字重叠:烈烈、发发、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读来如呜咽一般。后两句是无可奈何的怨嗟,方玉润说:“以众衬己,见己之抱恨独深。”(《诗经原始》)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本诗写作一大特色,丰坊《诗说》云:“是诗前三章皆先比而后赋也;四章赋也;五、六章皆兴也。”后两章也应该说是“先兴后赋”。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力强烈。《晋书·孝友传》载王裒因痛父无罪处死,隐居教授,“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又《齐书·高逸传》载顾欢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类似记载尚有,不必枚举。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实际也应该是人类社会的道德义务,而本诗则是以充沛情感表现这一美德最早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在诗文赋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诏书中也屡屡言及。《诗经》这部典籍对我们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子欲养而亲不待

古代流传至今的故事中,也有很多母亲的形象。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还有“画荻教子”的欧阳修的母亲,等等。但我们发现,这些伟大的古代母亲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她们以大量的辛劳教育出了一个个伟大的儿子,一言以蔽之,“母以子贵”。

所有子女的成功都离不开父母的操劳。儿子彪炳千载,声名显赫,母亲的尊贵理所应当,她们所付出的辛苦需要得到证明。虽然这种观念在深处流淌的仍然是“三从”的影子,但“三从”在浅层次上仍然是合理的。只有将其顶礼膜拜,当作顽固教条对待,极端的“三从”才是对人性的抹杀。所以,母亲的确可以因为自己出色的儿子而封爵受赏。然而,芸芸众生,更多子女还是属于平凡中的一份子。这样的母亲就不尊贵了吗?

《蓼莪》从一个儿子的角度描写了他自己的父母。

他看到了父母在养育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劳苦,甚至积劳成疾。他看到了这个世界上父母是他最贴心的人,是最真心关爱他的人。他甚至想到一旦父母过世,这个世界上他还能依靠谁呢?然而松涛咆哮,狂风怒吼,他的担心成为了现实。父母走了。天地之间只有他一个人还在哭喊,为什么别人都能好好赡养父母,而我却不能终生奉养父母呢?

我们听到了一个孝子从心底发出的呐喊,我们看到了他对父母的无比依恋,我们也感受到了父母在他心里那无以伦比的位置。他希望能平平安安的一辈子,端坐在家中的椅子上,等着他这个儿子去端茶送水,伺候到老。

不仅仅是那些儿子尊贵的母亲才伟大。所有的母亲都是如此。她们在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如是说。

所以,不要等到父母逝去的那天才突然醒悟,最疼爱你的父母也需要你的关心、照顾。

国学故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出行在外,忽然听到有人哭得很悲痛。孔子说:“快点赶车,前面有个贤人。”来到哭声传来的地方,看到一个人身穿粗布衣服,手里拿着镰刀,正在路边哭泣。孔子认识他,他的名字叫皋鱼。孔子下了车,前去跟他说话:“您并没有遇到丧事,为什么哭得这么悲痛呢?”

皋鱼说:“我已经有三种过失了。年轻的时候,为了求学而周游于诸侯国之间,我的双亲去世了,我因此而失去了侍奉双亲的机会,这是我的第一个过失。我当初所立的志向非常高远,不想在国君手下从政做事,失去了为国家和百姓尽力尽责的机会,这是我的第二个过失。本来我与朋友的关系很深厚,但是,因为一点小事就与他们断交了,这是我的第三个过失。树木虽然想安静,大风却不停地吹;做子女的想要侍奉双亲,双亲却不会等待着。岁月一旦过去了就永远无法追回来;双亲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无法见到。” 皋鱼没多久就死去了。

孔子说:“弟子们一定真诚地看待他所说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 于是,孔子的门人辞别孔子而回家赡养双亲的有十三个人。

文化常识:弄璋弄瓦

古人指生下男孩子把璋给男孩子玩,璋是指一种玉器,希望儿子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后人因此称生男孩为“弄璋”。后来就把生下男孩子称为“弄璋之喜”,而把生下女孩子称为“弄瓦之喜”。 瓦是纺车上的零件。喻指女孩长大后弄瓦纺织、操持家务。这其实是古代重男轻女思想的体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