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风·君子于役

先秦·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何时至哉?鸡栖于鸡舍,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相会?鸡栖于木桩,日之夕矣,羊牛下。君子于役,表推测,或许无饥渴!
译文: 夫服役在外、没归期,啥时回?鸡栖窝,日已昏,牛羊回来。夫服役在外,叫我如何不想!
夫服役在外、无月日,啥时团圆?鸡栖桩,日已昏,牛羊回圈。夫服役在外,不至饥渴吧!
品读:

这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所谓“君子于役”的“役”,不知其确指,大多数情况下,应是指去边地戍防。又“君子”在当时统指贵族阶层的人物,但诗中“君子”的家中养着鸡和牛羊之类,地位又不会很高,大概他只是一位武士。说起“贵族”,给现在读者的感觉好像是很了不得的。其实先秦时代生产水平低下,下层贵族的生活,并不比后世普通农民好到哪里去。就是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南少族民族中的小贵族,实际生活情况还不如江南一带的农民。

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两章相重,只有很少的变化。每章开头,是女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稍可注意的是“不知其期”这一句(第二章的“不日不月”也是同样意思,有不少人将它解释为时间漫长,是不确切的)。等待亲人归来,最令人心烦的就是这种归期不定的情形,好像每天都有希望,结果每天都是失望。如果只是外出时间长但归期是确定的,反而不是这样烦人。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中,女主人公带着叹息地问出了“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这下面的一节有一种天然的妙趣。诗中不再正面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愁乃至愤怨,而是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这里的笔触好像完全是不用力的,甚至连一个形容词都没有,不像后代的文人辞章总是想刻画得深入、警醒,恐怕读者不注意。然而这画面却很感动人,因为它是有情绪的。我们好像能看到那凝视着鸡儿、牛儿、羊儿,凝视着村落外蜿蜒沿伸、通向远方的道路的妇人,是她在感动我们。这之后再接上“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我们分明地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愁思浓重了许多。倘试把中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三句抽掉,将最后两句直接接继在“曷至哉”之后,感觉会完全不同。这里有抒情表达的节奏问题——节奏太快,没有起伏,抒情效果出不来;同时,这画面本身有其特别的情味。

熟悉农村生活的人经常看到这样的晚景。农作的日子是辛劳的,但到了黄昏来临之际,一切即归于平和、安谧和恬美。牛羊家禽回到圈栏,炊烟袅袅地升起,灯火温暖地跳动起来,农人和他的妻儿们聊着闲散的话题……。黄昏,在大地上出现白天未有的温顺,农人以生命珍爱着的东西向他们身边归聚,这便是古老的农耕社会中最平常也是最富于生活情趣的时刻。可是在这诗里,那位妻子的丈夫却犹在远方,她的生活的缺损在这一刻也就显得最为强烈了,所以她如此怅惘地期待着。

这诗的两章几乎完全是重复的,这是歌谣最常用的手段——以重叠的章句来推进抒情的感动。但第二章的末句也是全诗的末句,却是完全变化了的。它把妻子的盼待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不归来也就罢了,但愿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这也是最平常的话,但其中包含的感情却又是那样善良和深挚。

这是古老的歌谣,它以不加修饰的语言直接地触动了人心中最易感的地方。它的天然之妙,在后世已是难以重复的了。

家和邦国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日薄西山的昏黄景象总能激发人们内心无限的惆怅与凄凉。所以在人们意志萧索精神萎靡时,总喜欢独自面对夕阳,如老朋友般细细倾诉。无言的悲苦,如涓涓细流,流向太阳的方向。

《君子于役》便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一幅图画。活动了一天的鸡儿已经回窝睡觉了,在外面吃草的牛羊也都叫喊着回到了圈里。但是自己的丈夫呢,却远在天涯,归期难测。忙碌的一天,也不知道能不能吃饱饭,不知道有没有足够的衣服穿,无限牵挂,无限离愁,顿时涌上心头。夕阳的余辉洒在泣妇的脸庞上,闪闪映射出点点泪花,孤独的背影越拉越长。

凄怆悱恻之情,油然而生。我们不禁可怜起这妇人来。

一对恩爱夫妻,原本可以过着幸福安宁的生活,却因丈夫服役,不得不面对这生离死别的痛苦。一个和美团圆的家庭,就这样被硬生生分离开来。我们需要拷问谁?社会还是制度?

一个人性化的社会关爱每个人,它会从体谅的角度去考虑行事的方法策略。一个处于人性化社会中的人,也会处处从他人、社会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言行举动。孟子是一典型的人性化思想家,他曾告诉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讎。”如果君王能够把臣子当作手足一样对待,那么臣子对君王肯定会忠心耿耿,而如果对待臣子百姓如同泥土草芥,则人们就会起来反抗你。如果君王能够做到这一步,上行下效,惠泽于民,那就是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了,就不再会有《君子于役》中的离愁别苦了。

国学故事:孟姜女哭长城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秦始皇正徵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官府到处抓人去当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有个书生叫万喜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万喜良藏了起来。两位老人很喜欢万喜良,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万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象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半年过去了,万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万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万喜良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找到了丈夫万喜良的尸骨。

文化常识:徭役

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称为徭役。包括力役(无偿参加体力劳动)、杂役、军役(无偿服兵役)等。徭役始于先秦,历朝历代均有。主要对象为成年男子。在封建社会,徭役制度往往十分苛刻严重,经常激起人民的反抗。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