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一切都用电

“先生,”尼摩船长指着挂在他房中墙壁上的仪表说,“这些就是鹦鹉号航行时必需的仪器。在这里跟在客厅里一样,我得保证随时看到它们,这些仪器给我指出我在海中的实际位置和准确方向。里面有些仪器您是认识的,比如温度表,指出鹦鹉号内的温度、气压计、测算空气的重量和预告天气的变化,湿度表,显示大气干湿度;风雨表,那里面的混合物一旦分解,就表明暴风雨即将到来;罗盘,确定航向,指引我的航路;六分仪,测知船所在的纬度,经线仪,测知船的经度;最后是白天用的和夜间用的望远镜,当鹦鹉号浮上水面时,我可以用望远镜侦察周围海域的情况。”

“这些都是航海家常用的仪器,”我说道,“我了解它们的用法。但您这里还有其他的一些仪器,应该是为了满足鹦鹉号的特殊需要而用的吧。我现在看见的这个表盘,上面有可以转动的针,是不是流体压力计?”

“就是流体压力计。它和海水相通,可以显示外面海水的压力,由此,我可以知道我的潜水船所在的深度。”

“那么这个呢?是新式的测验器吗?”

“是温度测验器,可以测定海底不同水层的温度。”

“那些我猜不到用处的仪器有什么用途呢?”

“教授,至于那些,我应该给您作一个特别说明,”尼摩船长说,“请您听清楚。”

他思考了一下,然后说道:

“在我的潜水船上,有一种强大的、好用的、迅速的、简单的原动力,它干什么都行,船上的一切都要依靠它。它给我光,它给我热,它是这艘船的灵魂,它就是电。”

“电!”我惊讶地叫了起来。

“对,就是电,先生。”

“可是,船长,您这只船的移动速度实在太快了,跟电的力量不太相符。迄今为止,电的动力还是有限的,只能产生相当有限的力量!”

“教授,”尼摩船长回答,“我的电可不是一般的电,我能跟你说的就是这些。”

“我不想再追问,先生,我只是对这样的效果感到吃惊。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要问,只有一个,如果是不应该问的问题,您可以不回答。您用来生产这种出奇原动力的物质应该是很快就会用完的。例如锌,您既然跟陆地没有什么联系了,那么您用什么来补充或者代替呢?”

“这个问题我可以告诉你答案。”尼摩船长回答,“首先,我要对您说,海底有锌、铁、金、银等矿藏,开采起来并不难。但我并不向这些地下金属索取什么,我更愿意向大海寻找生产电力的原料。”

“在大海中寻找?”

“正是,教授,我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我可以将沉在不同深度下的金属线连接成电路,依靠金属线受到的不同热度而产生电。不过,我通常采用的是另一套比较方便和实用的方法。”

“什么方法呢?”

“您应该清楚海水的成分吧。一千克的海水中大约有百分之九十六点五是水,百分之二点五左右是氯化钠,此外,就是少量的氯化镁、氯化钾、溴化钠、硫酸钠、硫酸和碳酸。由此您不难发现,氯化钠在海水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而我从海水中提出来的就是氯化钠,我就是用其中的钠来制造我所需要的物质。”

“哦,是钠吗?”

“是的,先生。钠和汞混合在一起,就成为一种汞合金,以此来代替本生灯本生灯,德国物理学家本生(1811—1899)发明的一种用煤气作燃料产生高温的装置。电池中所需要的锌。汞是用不完的,只有钠才会消耗,而海水本身能供给我取之不尽的钠。此外,我还可以顺便告诉您一个发现,那就是钠电池应当是电力最强的电池,它的电动力是锌电池的好几倍。”

“船长,我完全明白了,在你所处的环境下,钠是最好的资源,从海水中可以随时提取。不过,还要把它制造出来,就是说,通过什么方法将它提取出来,您是如何做到的呢?当然,您的电池在提取时可以做这种工作,但是,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那些电动机器所消耗的钠的数量,恐怕要远超提取出来的钠的数量。那么,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您为生产而消费的钠,实际上比您所能生产出的钠数量还要多!”

“所以,教授,我并不用电池去提取,而是用地下煤炭的热力去提取。”

“是陆地上的?”我抓住这一点问道。

“不,是海底的煤炭。”尼摩船长回答。

“您是说,您可以在海底开采煤矿吗?”

“阿龙纳斯先生,您将会看到我开采的情况。我只请您有点耐心,因为您有的是时间,可以慢慢等待。我只是请您注意这点:我的一切都是取自海洋,利用海洋发电,供给鹦鹉号热、光以及动力,简单地说,电赋予鹦鹉号以生命。”

“但电无法供给你们呼吸的空气吧?”

“这个嘛!我可以制造空气供我消耗,但是没这个必要,因为我高兴时可以随时浮到海面。电虽然不能供给我可以呼吸的空气,但它可以发动强大的抽气机,将空气储存在特殊的密封室里,这样,我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延长在海底的时间,要多久就能有多久。”

“船长,”我回答,“对此我只有佩服,显然,您已经找到了人类将来才可能找到的东西,那就是电的真正能量。”

“我不知道别人会不会找到,”尼摩船长冷淡地说道,“不管怎么说,您已经看到,我第一个开发和利用了这种宝贵的原动力。它拥有太阳光所没有的平均性和连续性,给我们照明。现在,请您看看这座钟,它是电动的,走得十分精确,可以与目前最完善、最准确的钟表比赛。我把它分为二十四小时,像意大利制造的钟一样;因为对我来说,不存在白天与黑夜,也不存在太阳与月亮,只有被我带到海底下的这种人造光!您看,现在是早晨十点。”

“是的。”

“下面是电的其他用途。挂在我们面前的这个仪表,是用来显示鹦鹉号的速度的。一根电线把它跟航速计连接起来,它上面的长针给我指出船行的实际速度。您看,此刻我们正以每小时十五海里的中速在行驶着。”

“真是了不起。”我说,“船长,我很明白您使用这种原动力的原因,因为这原动力可以替代风、水和蒸汽,实在太神奇了。”

“阿龙纳斯先生,我们还没看完呢,”尼摩船长站起来对我说,“请跟着我来,我们再去看一下鹦鹉号的后部。”

的确,这只潜水船的前部我已经有所了解,从船中心到船前头,前半部可以确切地分为:五米长的餐厅,一扇水无法渗入的隔板,将它与图书室隔开;五米长的图书室,十米长的大客厅,第二扇隔板将它与船长的房间隔开;五米长的船长室;我那间两米半长的房间;最后是七米半长的储气室,它一直延伸到船头。前半部全长是三十五米。防水隔板上都开有门,橡胶闭塞器把门封得紧紧的,即使万一出现一个漏洞,也威胁不到鹦鹉号的安全。

我跟着尼摩船长,穿过船翼的狭窄过道,到了船的中间部分。在船中心的两扇隔板之间,有一个井一般的开口。顺着内壁挂有一架铁梯子,一直通到这口井的上部。我问船长这个梯子的作用是什么。

“沿着它可以上到小艇。”他答道。

“哦!您还有一只小艇吗?”我有些惊奇地问道。

“当然,那是一只很棒的小艇,轻快,而且不用担心沉没,是供游览和钓鱼用的。”

“那么,您想登上小艇的时候,就得浮到水面上吧?”

“用不着。这艘小艇就系在鹦鹉号船身的上部,放在一个专门为它设置的凹洞里。小艇全部装有甲板,用结实的螺丝钉固定着,绝对防水。这个梯子通到鹦鹉号上一个供单人进出的小孔,小孔紧接着小艇身上的一个大小相同的孔。我就通过两个孔到小艇上去。潜水船的一个人负责关上鹦鹉号的孔门,我负责关上小艇的孔门,使用的工具是气压螺丝刀,我将螺钉松开,小艇就以很快的速度浮上水面。我然后再打开本来紧闭的盖板,竖起桅杆,扯开风帆,划起桨来,接着我就可以在水上漫游了。”

“那么,您如何回到潜水船上呢?”

“阿龙纳斯先生,并不是我回去,而是鹦鹉号回到我身边来。”

“它听您的吩咐?”

“是的。一根电线将我与它联系在一起。我只要发个电报就可以了。”

“这倒也是,”我说,我被他说的这些奇迹折服了,“再没有比这更方便的了!”

我走过通往平台的梯井,看见一间两米长的舱房,康塞尔和尼德·兰正在那里大快朵颐,享受着美食。随后,一道通往厨房的门打开了,厨房有三米长,处在两个宽大的食品储藏室中间。

在厨房里,烹调一切食物都是利用电力,电比煤气更有效也更方便。电线接到炉子下面,把热力传给海绵铂,热力平均而连续地分配到各处。电还能烧热蒸馏器,经过蒸发汽化作用,生产出清洁的饮用水。厨房旁边,设有一个浴室,布置舒适,室内的水龙头可以随时供应冷水和热水。

连着厨房的便是船员的工作室,有五米长。可惜,房门紧闭,我无法看见其中的布置,否则的话,我也许就能知道驾驶鹦鹉号需要多少人了。

在潜水船的尾部,第四道防水板将船员的工作室和机舱隔离开来。门被打开,我走进了机舱,尼摩船长无疑是第一流的工程师,机舱里装置着各种驱动设备。

这个机舱灯火通明,有二十多米长。内部很自然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产电力的设备,另一部分设置着转动螺旋桨所需要的仪器。

一进机舱,我就觉得满屋子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气味,刺鼻难闻,尼摩船长发现了我的感觉,他说:“这是使用钠时分解出来的气体,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这种味道。所以,我们每天早晨都要给这间机舱通风,以清除这种味道。”

不过,这时我还是以极大的兴趣研究着鹦鹉号的机器设备。

“您看,”尼摩船长对我说,“我用的是本生电池的装置,不是伦科夫伦科夫(1803—1877),德国物理学家。电池的装置,后一种电池的电力不强。本生电池的装置虽然简单,但电力很强,这是经过实验证明的。发出来的电传到潜水船尾部,通过面积很大的电磁铁作用于杠杆和轮齿组成的特殊传动装置,以此转动螺旋桨的轮轴,船就开始走动了。螺旋桨的直径是六米,螺距是七米半,最大速度可以达到每秒钟转一百二十转。”

“那么,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少呢?”

“可以达到每小时五十海里的高速。”

其中还有一个问题,但我并不坚持要弄明白,那就是电如何能产生这么强大的力量呢?这种几乎无穷的力量是从哪里得来的呢?是从一种新型的变压器所造成的高电压中得来的吗?还是源于一种可以无限制增强传动效果的新的杠杆系统呢的确有人介绍过这种发明:一个新的杠杆系统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这个发明人是不是和尼摩船长见过面呢?——原注?这是我无法明白的问题。

“尼摩船长,”我开口说道,“我看到了摆在面前的事实,我并不想求得这些事实的解释。我亲眼目睹了鹦鹉号的航行速度远快于林肯号,现在我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但是,只了解它的行驶速度是不够的,还要能看见它向哪里航行!以及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的行驶情况!您如何潜入海底的最深处?水下面的阻力会不断增加,计算起来有数百个大气压。您如何使它上升到水面上来呢?最后,您又如何使它维持在您认为合适的深度呢?我这么问您会不会太冒昧了?”

“一点也不冒昧,教授,”他略微迟疑了一下,回答我说,“既然您已经不能离开我这只潜水艇,那么请你进客厅来。客厅才是我们真正的工作室,在那里,您可以了解到关于鹦鹉号的一切秘密!”